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主题与技艺当代河流诗写的变迁长江诗歌沙龙在(4)

来源:医师在线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盛艳:于坚这首诗,水在这里被分开了,上面的水,下面的水,上面的水在阳光中,下面的水在黑暗中。河流的身躯,河流其实也和水分开了。这个和海子

盛艳:于坚这首诗,水在这里被分开了,上面的水,下面的水,上面的水在阳光中,下面的水在黑暗中。河流的身躯,河流其实也和水分开了。这个和海子是一样的。水本身就是很大的隐喻。水的生殖,繁衍,介乎实体与非实体,水的明亮,幽暗。河流的哲学意味很浓,石头没击碎河流,它一沉到底,而河流在不停的变化,不断的改变着。

黄斌:于坚这首诗还是有点象征主义的味道,“深处的黑脚丫”,像匿名在社会底层生活中的苦力,结尾那个龙的意象,也很通透。看来,隐喻和意象,他用得挺娴熟。

黄斌,1968年4月出生于湖北赤壁,199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现居武汉。出版诗集《黄斌诗选》(2010),随笔《老拍的言说》(2016)。

夜鱼:好,再回到海子的河流组诗。刘洁岷说的海子、骆一禾河流书写有史诗情结、史诗意识,那么他们与同时代牛波、于坚的河流诗的区别是什么呢?

盛艳:海子《河流》中的河流存在着阴性和阳性的转变,而这一转变是由孕育和分娩完成。海子以几乎童话白描的手法开篇,写了河流由微到宏的诞生与变化,可以感受到他对于力量的把控,细腻有,力量也有。

牛波的《古老的波涛》塑造了幸存者的形象。雷电与阳光的转换,再到雷电与云母片的转换。虚幻的河流上的幸存的水手是谁?远看是独木舟,靠近了却觉得是渡船,为什么?矛盾在于现实的渡船没法水天相接,如果水天相接那么就不是渡船,就算是渡船,也是渡过大海,这样才会“是孤帆远影碧空尽”,才有可能有滑过天空的姿势。而古老界限,似乎就是河流这边和那边,这里又有点像忘川之水,船于夕阳中划走驶向幽暗的黄昏。棕熊的意象来得有点突兀,这个也和写作惯性有关,水手的焦黑的船与水手的健硕叠加,就会得到棕熊的意象。关键在于水手把船划去了哪儿?地图上未出现的大河是什么?

盛艳,诗人,译者,诗歌评论人,现执教于中南财大外国语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汉语现当代诗歌。

夜鱼:佩服盛艳对《古老的波涛》的探究,我读此诗如同猜谜,觉得晦涩,汉语原本就有着无限的言外意,何必刻意制造阅读障碍呢?

刘洁岷:构造抒情史诗的抱负使得海子和骆一禾分别展开了长诗的书写。海子写下了长诗《河流》《传说》(1984)等,骆一禾写有《河的旷观》《河的传说》(1983—1984)、《滔滔北中国》(1984)、《大河》(1987)等。美国诗学学者米家路认为,通过河流的持续性与流动性,对民族身份的想象在他们对河道的神话、传说、历史和民俗的诗性重构中强烈地表达出来。骆一禾、海子、昌耀等不约而同地以河流为主题,以水为魂魄书写神话化的史诗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象所促成的。同期江河写出了杰出的组诗《太阳和他的反光》:“……他在海里闭上眼睛/得到太阳绿色的光环/太阳小得仅仅是一颗麦粒/含满了汁液/中间的缝里有一条河流着/他还记得/那是黄河。”从朦胧诗的背景里夺路而出,完成了一次现代神话史诗(轻型史诗)的先锋试验,也完成了自身的“心灵图像”建构。台湾诗学学者陈大为认为,其对第三代诗人的反崇高、反英雄、平民化的先锋美学实验,有很大的示范作用。我深以为然,甚至认为应该作为一个常识写入当代诗歌史。如果看到江河那时的短诗《接触》《室内》《话语》《母亲和我》《交谈》等的诗型以及语感和语调,再看到后来的那些为自己打上“口语诗”标签的,便会怀疑其自我命名的诚实性?

前述黄斌解读骆一禾的《大河》时说结尾处理不够客观,我有不太一致的看法:结尾“……浓烈的薄荷一闪而过/划开肉体/积雪在大路上一下子就黑了/我们仰首喝水/饮着大河的光泽”在我读来感觉非常成功,颜色在快速地挥洒,到了“仰首”的动作感,突然宏大地虚化。前面几句可以说是娴熟的技术操作,最后两句才凸显诗人的深厚功力,有如神助!“仰首”(而不是低头)喝水的画面感、仪式感和超现实场景,那是为了体现崇高精神气质所决定!海子在《河流》原序中说道:“诗不是诗人的陈述,更多的时候诗是实体在倾诉……诗的超现实平面上的暗示力和穿透力能够传递和表达这种状态。”1990年代以来的所谓“接地气”“说人话”“及物”指的是诗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回到日常生活、个体经验中来,同时语言更平实,更像日常家居用品,自有其还原、返真的道理。但诗歌作为一种非日常会话的语言艺术,也有崇高、恢宏、超越的精神形塑的诉求。虽然彼时代的精神气象或已不再,但当年那些投身诗歌事业,寻求传统史诗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转生契机的努力,还是应该理解和敬佩的吧,他们在诗艺上除了不足,还有启示性的造诣。否则我们的书写就渐渐只会面对一个动作:低头喝水玩手机,从冷风景环绕的电梯上下来。

文章来源:《医师在线》 网址: http://www.yszxzz.cn/qikandaodu/2021/0416/1415.html



上一篇:记年在成都的一次音乐会
下一篇:一部被像诗歌一样折叠起来的长篇小说于坚小镇

医师在线投稿 | 医师在线编辑部| 医师在线版面费 | 医师在线论文发表 | 医师在线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医师在线》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